教師資格考試教育學復習資料
發布者:網上發布
1、教育學-是通過研究教育現象來揭示教育規律的科學,是教育科學體系中的一門基礎學科。 2、教育科學-指研究教育規律的各門教育學科的總稱。 3、教育規律-是教育、社會、人之間和教育內部各因素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和關系,具有客觀性、必然性、穩定性、重復性。 4、教育學的任務-是通過對教育現象的研究,來探索和揭示教育的客觀規律,從而為教育實踐活動提供科學理論依據。 5、義務教育-是國家通過法律形式予以規定的每個人都必須接受的一定程度的教育。 6、教育-是有意識的以培養人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 7、學校教育-是由專職人員和專門機構承擔的,有目的、有組織、有系統的,以影響入學者的身心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社會實踐活動。簡單的說,學校教育就是專門的育人活動。 8、遺傳素質-是先天繼承下來的,與生俱有的生理特點和解剖特點。 9、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需要的人的總目標、總要求,是所培養的人應達到的最終標準。 10、全面發展教育-就是“為促使人的身心得到全面發展而實施的教育。” 11、“個人全面發展”-指人們有目的地聯合起來,控制、利用合發展由資本生產提供的物質基礎,并消除其歷史造成的自發性和盲目性,克服和消除那些以私有制為核心展開的人的發展中的矛盾,從而達到個人智力和體力的統一,物質勞動、精神勞動和享受的統一,生存和發展的統一,使個人的天資和潛能、興趣和才能得到前所未有的充分發展,使個人的身心、精神、才能、個性全面而和諧的發展。 12、素質-指的是人所具有的穩定的內在的基本品質資質、特點特征等。 13、素質教育-是按照中國現代化建設的要求和教育對象身心發展的特點,來發掘教育對象的身心發展潛能,弘揚其主體精神,促進其身心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 14、應試教育-是一種以升學為**目的,圍繞應考科目去開展學校活動的,片面的選拔淘汰教育。 15、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事業接班人和建設者,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的人。 15、師生關系 ――是學校中*基本的人際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法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而結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 16、師德-教師的職業道德。是教師在教育活動中必須履行的行為規范和道德準則。從本質上講,它是一定社會或階級道德的一種具體、特殊的表現形式。 17、師生關系-是指教師與學生在教育、教學過程中為完成共同的教育任務而結成的一種特殊的社會關系。 18、學校教育制度-簡稱學制,是指一個國家各級各類學校的系統,它規定各級各類學校的性質、任務、入學條件、修業年限以及它們的關系。 19、癸卯學制-1903年修改為癸卯學制,這是我國近代學校教育制度的開始。它以日本的學制為藍本,并保留了封建科舉制度的殘余,以讀經尊孔為教育宗旨。其特點是學習年限長。 20、德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的社會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響,并通過受教育者積極的認識、體驗、身體力行,以形成他們的思想品德的活動。 21、德育原則-是教師對學生進行德育時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 22、德育方法-指為了完成德育的目的任務和實施德育內容所采取的具體手段。 23、知行統一原則-又稱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在德育過程中,既要對學生進行馬列基本理論教育,又要引導他們久進行實際鍛煉,把理論教育與組織實踐活動、提高思想認識和培養道德行為習慣結合起來,使學生成為知行統一、言行一致的一代新人。 24、自我教育法-是指導學生自己教育自己,以形成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方法。 25、德育過程-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思想政治觀點、道德行為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施加系統的影響,使受教育者逐步形成教育者所期望的思想品德的過程。 26、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德育任務、德育內容與受教育者原有的思想品德發展水平之間矛盾,是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 27、課程-廣義的課程是指學生在校期間所學內容的總和及進程安排。狹義的課程是指某一門學科。 28、教學-是教師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指導學生學習系統地科學文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促進其身心全面發展的一種教育活動,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雙邊活動。 29、教育思想-是人們對一定社會和時代的教育現象、教育規律、教育問題的認識或看法,表現在培養人的一系列問題上的觀念、理論及其體系。 30、課程計劃-又稱教學計劃。是根據學校的培養目標和教育任務,由主管部門制訂的對學校教育教學工作進行全面安排和規劃的指導性文件。